别以为“内卷”是现代人的专利,看看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——这简直就是北宋版的“朋友圈九宫格”!整幅画长达五米多,人物多达八百有余,个个都不是“背景板”,而是实打实的“生活演员”。挑担的、赶车的、摆摊的、遛弯的,连驴都走得比你上班还急,仿佛嘴里喊着:“让一让,我赶着去送外卖,迟到扣铜板!”
你瞧那虹桥上,人挤人、船挤船,简直像极了节假日的景区。一艘大船正要过桥,船夫们手忙脚乱放桅杆,桥上群众却纷纷探头围观,有的还端着茶碗指点江山,仿佛在刷直播弹幕:“快看!要撞了!666!”“这操作太菜了,不如我来!”——这不就是古代的“吃瓜现场”?连交警都没来管,全靠群众自发“交通疏导”,堪称“民间协管员”鼻祖。
更绝的是,画里连广告牌都有!“脚店”“正店”“香饮子”“刘家上色沉檀楝香”……宋朝人早就玩起了品牌营销,连招牌都写得文绉绉的,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。你以为古人淳朴?人家精着呢,连“外卖小哥”都有——那时叫“闲汉”,专门帮人跑腿送餐,从酒楼订菜,半小时内送达,比现在的美团还守时。更有甚者,还有“代排队”“代遛狗”“代写情书”等服务,北宋的“零工经济”简直比21世纪还发达。
再看那城门口,税官坐在小亭子里,一脸“我今天KPI还没完成”的表情,见了商队就拦:“来,查税!”商人一脸无奈,掏出铜钱,心里默念:“这月利润又没了。”这场景,像不像你每个月交房租时的心情?
还有算命先生,坐在树下,面前摆着“铁口直断”四个大字,旁边还写着“包准不退”,活脱脱一个“玄学界李佳琦”。说书人一拍惊堂木:“话说那包青天……”立刻围上一圈人,听得津津有味,比追剧还上头。
张择端这幅画,表面是风景,实则是“北宋社会显微镜”。他没用相机,却用毛笔记录下了千年前的“人间真实”。没有滤镜,没有美颜,却比现在的“精致生活vlog”还真实。你看到的不只是繁华,更是普通人的挣扎、努力和小确幸。
所以,《清明上河图》不是一幅画,是一场北宋都市生活的“真人秀”。它告诉我们:卷,从来不是现代人的专利。从早市到夜市,从商贩到官吏,人人皆在“表演生活”,个个都在“冲KPI”。
下次你刷短视频刷到凌晨,别自责——你只是在延续千年的“卷王”传统。而张择端,才是真正的“社会观察家”,用一支笔,画出了千年前的“朋友圈动态”,还顺便预言了:无论时代怎么变,人类的内卷,永不停歇。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