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婚俗:从“三书六礼”到“天价彩礼”》——婚姻何时成了交易?

古代结婚,流程复杂得像“行政审批”:三书(聘书、礼书、迎书)、六礼(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),走完一套,半年过去了。现代人结婚,流程简化了,可“彩礼”却变成了新的“经济考核”。
从前,彩礼是象征性的“聘金”,表达诚意。如今,彩礼动辄“一动不动”(一辆车、一套房),甚至“万紫千红”(一万张五元、一千张百元),成了“婚姻入场券”。谈婚论嫁,先谈钱,谈崩了,爱情就“下线”。
古人“三书六礼”,虽繁琐,但核心是“礼”而非“利”。纳征(送聘礼)是仪式,不是交易。可现代“天价彩礼”,早已偏离初衷,变成“家庭博弈”“面子工程”,甚至“敛财手段”。
更荒诞的是,彩礼金额还分“地区标准”:江西“高彩礼”出名,甘肃按“公斤算”,江浙则流行“零彩礼”。同一片天空下,婚姻的“价格”竟如此不同。
婚姻本应是“爱的结合”,却被彩礼异化为“资源交换”。多少情侣,感情深厚,却败在“彩礼谈不拢”?
或许,是时候回归“礼”的本义——不是钱,是尊重,是承诺,是两家人对新人的祝福。
毕竟,爱情不能标价,婚姻也不该是“竞价拍卖”。

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