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直播,只有吆喝;没有满减,只有讲价;没有快递,只有驴车——但热闹程度,秒杀现代电商。这就是古代的“双十一”:赶集。
在交通不便的年代,赶集是农村人的“年度盛典”。每逢初一、十五,十里八乡的百姓赶着牛车、挑着扁担,涌向集市。卖菜的、卖布的、卖糖葫芦的、修锅的、算命的……应有尽有,堪比“古代版淘宝+拼多多+美团”。
赶集不仅是买卖,更是社交。姑娘借机“偶遇”心上人,大妈们蹲在菜摊前八卦“谁家儿子娶媳妇”,孩子们则围着糖画摊走不动路。赶集,是信息、情感、物资的三重交换。
最精彩的是“砍价艺术”。卖主喊:“这鸡十文钱!”买主回:“八文,再送个鸡蛋!”双方你来我往,像在演一出即兴喜剧。成交后,还得说句:“下次还来啊!”——这是古代的“用户留存策略”。
而“驴车物流”虽慢,却充满人情味。你买十斤米,商贩帮你扛上驴车,顺路送到村口,还能聊一路家常。不像现在,快递小哥按门铃:“您的外卖到了,记得给好评。”
如今,超市、电商取代了赶集,但它的精神仍在。你看那些“夜市摆摊”“社区团购”“直播带货”,不就是赶集的“数字重生”?
赶集或许会消失,但人们对“热闹”“人情”“实惠”的追求,永远不会下线。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