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秋节:月亮的“人设崩塌”史》——从神坛到餐桌的千年跌落

《中秋节:月亮的“人设崩塌”史》——从神坛到餐桌的千年跌落
月亮,曾是中国人心中最神圣的“天体偶像”。它不是星星,不是太阳,而是承载着“嫦娥奔月”“吴刚伐桂”“玉兔捣药”等无数神话的“情感容器”。可如今,它的人设,早已从“清冷仙子”崩塌为“团圆KPI”与“月饼刺客”的背景板。
上古时期,月亮是祭祀对象。周代有“秋分祭月”之礼,认为月亮掌管阴晴、农时、生育。汉代以后,嫦娥奔月的故事定型,月亮被赋予“孤独”“美丽”“不可触及”的人格化形象,成为文人墨客的“灵感发电机”——李白“举头望明月”,苏轼“千里共婵娟”,全是借月抒情。
可到了现代,月亮的“神性”逐渐褪去。中秋节从“祭月节”变成“团圆节”,从宗教仪式变成家庭聚餐。月亮不再需要被仰望,只需要被“拍照发朋友圈”——滤镜调亮,配上文案:“月圆人团圆”,任务完成。
更惨的是,月亮成了“月饼营销”的背景板。商家推出“天价月饼”“冰皮月饼”“螺蛳粉月饼”,价格高到让人怀疑:“这是在买月饼,还是在买月亮?”网友戏称:“月饼不是用来吃的,是用来送的;送的不是情谊,是人情债。”
于是,月亮的“人设”彻底崩塌:从“孤高仙子”变成“社交压力源”——不回家?不团圆?你对得起这轮明月吗?于是,中秋成了“必须团圆”的KPI,多少异乡人含泪抢票,只为“不辜负月亮”。
可我们真的失去了月亮吗?或许没有。在某个小城的阳台,一位老人仍会摆上月饼、瓜果,对孩子说:“那是嫦娥住的地方。”在某个城市的天台,年轻人举杯对月,轻声说:“今天,我想家了。”
月亮的人设可以崩塌,但情感不会。它提醒我们:无论科技多发达,人心仍需要一片可以仰望的天空。


评论(0)